有過重和肥胖困擾的你/妳,想必也斤斤計較每天攝取到的熱量,也多少聽過所謂的「代謝飲食法」或是「基礎代謝率減重法」。但究竟何謂基礎代謝?變老注定代謝會變差,因而造成肥胖問題嗎?更令人好奇的是:提升基礎代謝率、增加代謝,真的是減肥的好辦法嗎?這些困擾已久的代謝問題,且讓本文來為你一一解惑!
2 個關於代謝的基本提問
Q1:什麼是基礎代謝率(BMR)?如何計算?
所謂基礎代謝率(Basal Metabolic Rate,BMR)是指人體即使處於靜止、休息狀態,為了維繫呼吸、心跳、器官與神經系統等基本運作所需消耗的能量,一般會以卡路里當作計算單位。BMR越高的人,代表每天要燃燒更多卡路里才足以維生,應較一般人增加熱量、增加代謝;反之,BMR較低者便不需要過度攝取熱量。
由此可見,能量需求的多寡因人而異。根據「美國運動醫學協會」的看法,基礎代謝率與年齡、性別、身高、體重四大因素有關。一般常會用「Harris Benedict 公式」來估算:
- 男性BMR =(13.7 x 體重kg)+(5.0 x 身高cm)-(6.8 x 年齡years)+ 66
- 女性BMR =(9.6 x 體重kg)+(1.8 x 身高cm)-(4.7 x 年齡years)+ 655
以 35 歲、60公斤、155公分高女性為例,基礎代謝率 = 9.6 x 60 + 1.8 x 155 – 4.7 x 35 + 655 =576+279+164.5+655 = 1674.5 卡。值得留意的是,按照此公式,即便我們的身材維持不變,基礎代謝率也會自然隨著年紀增長而下滑。
一般認為,基礎代謝率會隨年紀遞減。(圖片來源:Freepik)
Q2:每日總熱量消耗(TDEE)又是什麼?TDEE與BMR的關係?
根據康健雜誌整理,TDEE為「Total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」的縮寫,翻成中文即「每日總消耗能量」之意。顧名思義,TDEE即為一天 24 小時內所消耗掉的卡路里,為以下四項的總和:
- 基礎代謝率(BMR),約佔 60~75%
- 非運動產熱(Non-Exercise Activity Thermogenesis,NEAT),約佔 10~15%
- 運動性活動產熱(Exercise Activity Thermogenesis,EAT),約佔 5%
- 食物熱消耗(Thermic Effect of Feeding,TEF),約佔 10%
因此TDEE擴及基礎代謝率在內的所有耗能,且會隨著每日活動量、飲食量的改變而上下浮動。所以生活型態的差異,會造成能量需求不同,也就會反映出不同的TDEE水準。拿自己的生活樣態對照下表,便可掌握身體所需的TDEE數值:
生活型態 | 描述 | 案例 | 卡路里建議攝取量(TDEE) |
久坐不動族 | 極少運動或根本不運動 | 放假也少動的上班族 | BMR x 1.2 |
輕度活動族 | 每週 1~3 天做輕運動 | 偶而練瑜珈的養生族 | BMR x 1.375 |
中度活躍族 | 每週 3~5 天適量運動 | 固定上健身房的運動咖 | BMR x 1.55 |
高度活躍族 | 每週 6~7 天高強度運動 | 職業運動員 | BMR x 1.725 |
極端好動族 | 每週 6~7 天進行激烈運動或體能勞動 | 工地工人 | BMR x 1.9 |
新陳代謝的 2 大常見迷思
迷思一:嚴格飲控,能快速代謝掉脂肪、有效減肥?
以往許多人瘋狂節食、拒絕攝取熱量,希望藉此達到快速瘦身、增加代謝的效果,最後卻又在短時間內,迅速地復胖。追根究柢,就是因為不了解新陳代謝的基本原理。
衛生福利部曾屢次提醒,減肥不當,反而會得到反效果!不進食之後,身體並不會如一般人以為地那樣消耗脂肪,而是先分解掉儲存在肝臟、肌肉裡的肝醣。長期下來,肌肉更會因此流失,造成新陳代謝變慢、基礎代謝率降低,進而導致體重快速地反彈,甚至超越減肥前的數值。
官方同時建議,合宜的減重速度是每週減 0.5 kg,且每日熱量攝取不應低於基礎代謝率。換算下來,女性不得低於 1,200 大卡/天、男性則不能少於 1,500 大卡/天。
迷思二:中年發福,都是代謝變慢的錯?
相信你也曾耳聞「每 10 年,代謝會放慢 2~5%」的說法,上面廣為流傳的BMR參考算式,似乎也印證了這樣的概念。畢竟,肌肉量越高,越能燃燒卡路里,就擁有較高的基礎代謝率,而當肌肉量隨年齡增長而減少,合理推想,代謝也應該會因而變差。
但如此根深蒂固的常識,近來受到了挑戰。2021 年美國學者龐澤(Herman Pontzer)等人所發布的最新研究發現,20 歲以前、60 歲以後的代謝確實會逐步放緩,但 20~60 歲之間的人生黃金期,基礎代謝率基本上維持恆定!
所以說,中年人身材走樣的真正主因,並非基礎代謝問題,而是與其他TDEE的因素有關,也就是飲食變精緻化、運動大量減少!若想要控制體重,最應下手改善的地方,也就不是基礎代謝率,反而應著眼於TDEE中其他的日常活動量、飲食量,以便有效地消耗熱量、增加代謝。
節制熱量,應先充分了解代謝的觀念。(圖片來源:Freepik)
增加代謝的 2 大對策
讀到這裏你/妳很可能想問:那要如何在不傷害基礎代謝率的前提下,達成瘦身的艱鉅任務呢?有沒有哪些辦法,可以幫助增加代謝呢? 2 種方法,提供給你參考。
對策一:多喝水,建立均衡的飲食習慣
優質蛋白和膳食纖維,可以幫助增加飽足感,減輕對油炸物、精緻澱粉、飲料與甜食的依賴。全穀雜糧、蔬果、低脂魚類和肉類,當然是最健康的選擇,但也要留心別攝取過量糖分高的水果,如香蕉、芒果。此外,多吃優格,適度飲用咖啡、食用辛辣的食物,也對維持新陳代謝有一定程度的好處。
至於「喝水都會胖!」這句玩笑話,可千萬別當真了!事實上,餐前喝水有增加飽足感的效果,而且脂肪分解的第一步就是水解,水分可說是燃脂不可或缺的要角。只要不過量,喝水絕對是增加代謝的瘦身良伴!
對策二:少坐多動,每天有氧運動 30 分鐘
動起來,依然是減少熱量外的減重鐵律。但要注意,不要停留在以往偏重心肺、總活動量低的「 333 運動」原則(每週運動 3 次、每次 30 分鐘、心跳達每分鐘 130 下),而要好好參考WHO於 2020 年提出的最新建議,成人每週從事 150~300 分鐘以上的中強度運動,好比每天花 30 分鐘進行快走、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,就是不錯的選擇。
另外也可參考美國JON R. STAVRES等人的一項研究結果,實行 6 週以上的「阻力訓練」(如啞鈴、槓鈴等重訓練習),有效增加自己的肌肉量,提升BMR的水準。不過誠如該研究顯示,此種訓練似乎未能發揮減少體脂肪、體重的效果,最好別抱持不切實際的期待,將「增肌」和「瘦身」劃上等號!
多運動是減肥的不二法門之一。(圖片來源:Freepik)
關於代謝,你該知道的事 | 迷思 | 正確觀念 | 建議作法 |
1. 理想的減重方式 | 嚴格飲控, 就能減低體脂肪 | 每日攝取熱量, 不應低於基礎代謝率 | *維持足夠且均衡飲食 *足量飲水 |
2. 代謝問題的起因 | 中年發福, 是基礎代謝變慢所致 | 飲食失衡、運動不足, 才是代謝失衡的主因 | *每週 150~300 分鐘以上中強度運動,如快走、騎自行車 *持續進行阻力訓練 |
少吃、多動,不妨也試試增加代謝的「媚你飲」
本文詳細說明了BMR、TDEE的意義和計算方法,破解了「節食可代謝脂肪」、「中年發福與代謝變慢有關」的錯誤認知,更進一步點出,瘦身族不應該將焦點放在增肌、增加基礎代謝率,「少吃」和「多動」仍是無法輕忽的兩大基本功。
(Credit:晶璽官網)
渴望體態輕盈,卻難以避免上班久坐的生活型態,更沒時間、精力大量運動?那就試試這款 4 週有感的代謝好物——晶璽「媚妳飲」吧!每包含有葵花籽綠原酸、康普茶兩種專利纖體成份,以及臨床實驗證實,有雕塑身材效果的摩洛血橙,可幫助增加代謝作用。更多詳情,請點此連結。
參考資料
- 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】不吃,就能減肥?小心代謝率減少!
- 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】邀全民響應世界肥胖日一起認識肥胖改變觀點互相支持與陪伴
- 【康健雜誌】基礎代謝率是什麼?8招提高基礎代謝率,有效減肥燃脂
- 【康健雜誌】TDEE是什麼?解析TDEE計算公式、增肌減脂吃法
- 【康健雜誌】新研究:中年發福和新陳代謝下降無關!專家揭2大主因才是元凶
-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through the human life course
- Components of total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(TDEE). BMR = basal metabolic rate; NEAT = non-exercise activity thermogenesis; TEF = thermic effect of food
- WHO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: at a glance